六祖大師最後偈
兀兀不修善
騰騰不造惡
寂寂斷見聞
蕩蕩心無著
問題:依照以上六祖之臨別贈言, 請問六祖是否鼓勵大家「不要修善」呢?
今答:
這首偈是六祖惠能大師在謝世前給世人最後一首偈。縱觀六祖一生都是提倡修行人要明心見性,見性成佛。如六祖所說:唯傳見性法,出世破邪宗。整本壇經都是圍繞自性而說。「何期自性,本自清淨;何期自性,本不生滅;何期自性,本自具足;何期自性,本無動搖;何期自性,能生萬法。」顯彰自性的體與用。
六祖直至臨終時,仍然向學人顯示見性的境界,亦表示自己回歸自性,不用往生淨土。自性本自清淨嘛,若要更淨,便成污染,弄巧反拙。
自性本無動搖,哪裡有來有往,是故兀兀不動,如果說有修,就有動,則不能說是兀兀。近代念佛最得力的廣欽老和尚臨終也說:無去無來,無代誌。有位淨宗祖師臨終也說:生,實必生,去,實不去。都是見性的話。
善是對待法,是相對於惡而說,自性不是對待法,不能偏於一邊修善,或偏過另外一邊作惡。所以下一句就說,騰騰不造惡,騰騰是自在無有作為的樣子。若著於修善作惡,則墮於生死,迷失自性。達摩祖師亦云:亦不睹惡而生嫌,亦不觀善而勤措。
不睹不觀即斷見聞,自性中無能無所,能所雙亡,則無能見所見,無能聞所聞。所以寂寂斷見聞。如心經云:是故空中無色,無受想行識,無眼耳鼻舌身意,無色聲香味諸法。所謂「不見一法即如來,方得名為觀自在」,這樣,也會有人說,如此就像塊木頭。
所以六祖跟著說,蕩蕩心無著。心平坦坦蕩盪,應無所住,光明寂照。如日在虛空。以太陽的角度來說,對於世間,沒有所謂照與不照,而世間卻因日而有光明。
是故六祖不鼓勵修善,而著重見性。見性比修善更善。見性可以斷世人之生死苦,世間的修善只能舒緩一下痛苦,不能斷生死根,反而使人耽著生死。
如果一定要修善,還不如孔子所說:知過能改,善莫大焉。即是說,沒有哪一種善能超過‘知過能改’。
有人說,佛教也說:眾善奉行。
是的,「諸惡莫作,眾善奉行,自淨其意,是諸佛教」。但不要忘掉前一句,諸惡莫作。這是層次的說法,世人可以作善,勸其止惡甚難,很難做到諸惡莫作,能做到諸惡莫作,永不作惡,起碼是阿羅漢。再從這基礎上,眾善奉行,行菩薩道也不會作惡。
然而,諸佛世尊以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,無非為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。是故要求行者,自淨其意。如經云:「若人欲知佛境界,當淨其意如虛空」是也。諸佛世尊所說法,「無二亦無三」,都是導人自見本性。其意已淨,如何作惡。
佛教不鼓勵修善,也不反對修善,只是借止惡修善來引導眾生回歸覺性。十惡不赦,也可以度之而歸,頗見修善者,聽聞佛法,只是口上唯唯諾諾。
世人常說,我們作善事,布施要三輪體空。但若未見性,未斷生死,此句便成空口白話。
若是見性,則從自性中而出,如金剛經所說: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,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這才能三輪體空。不過,世尊跟著再補上:「所云善法者,即非善法」。免得菩薩又來執著善相,墮入生死。
今見現代佛教多提倡做善事,直接‘行菩薩道’,培養人天根乘,使人覺得佛教與其他宗教一樣,都是做善事的。大概這是佛教末期的一種迴光返照,或垂死掙扎現象吧。
希望佛教徒在做善事之餘,多想一下‘諸惡莫作’,守持五戒,也不愧為四眾之一的佛弟子。若有人真能‘自淨其意’,則應五體投地頂禮,請轉法輪,莫謗之為自了漢,徒增惡業。
Seminar Calendar
!>!iframe>
Subscribe to:
Post Comments (Atom)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